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
近几个月来,因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居家隔离或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采取封闭管理已成为常态。
在百度上搜索解封后想去做什么?
何不选择去大自然中寻找公共艺术呢?
在当下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如公园等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越来越被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不仅能让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还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让城市更具文化的气度。
就国内而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公共艺术在新世纪逐渐升温。
浙江美术报联合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邀请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孙虎,共同探讨大自然中的公共艺术这一话题,并请他给大家推荐一些他们心目中值得去打卡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浙江美术报=美术报
孙虎=孙
美术报:
孙:
所以,几千年以来国人基于对自然的生活向往,沉淀出了以山水为源代码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化 《天人山水》
所以,我们始终在探讨以山水为媒介的环境营造,试图赋存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的生活状态。
同理,公共艺术不仅是自然的艺术化,更是艺术的自然化,因此公共艺术应通感于自然,并与自然和谐一体。
▲从化 《天人山水》
项目地点:
设计面积:
设计时间:
建成时间:
项目简介:项目位于生态资源优美的从化沙溪水库旁,以轻设计的手法,最大程度尊重场地,尊重自然;
美术报:
孙:
A. 首先是一种观看的方式。
a.观看山水的方式。
b.观看场地的方式。
“入山”意味着开启探索场地之旅,从未知的境地转化到熟悉的状态;
“寄思”则必须带着理性科学的思维和方式调查、记录和分析各种场地的遗留物和可能的潜力;
“访客”在经过前两步后,风景园林师需要择取某种“标识物”作为“寻访”的结果;
“书写”是场地操作的第四个步骤,将前三个步骤的成果整合成一处全新的场地营造。
由此,才能达到林语堂先生所谓的“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西安 《松·生活馆》
B. 其次是抵达愿景的设计方法。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阿诺德.贝林特写的《艺术与介入》一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
1)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观念发生变化,两者是一个整体了,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关系;
2)艺术家与使用者的身份能够实现互换,所以,在景观的营造中,剧场的概念就出来了,设计师设计完一处场所,然后把主导权交给使用者,这点非常的重要;
3)只有在行动和参与中,景观才能获得意义。
而我最近常常讨论的“山水总体剧场”的概念,其中就把介入性当成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西安 松·生活馆丨曲直结合
项目位于陕西西安市曲江新区,整个项目占地约20000余㎡。
入口建筑以纯白色为主,运营设计美学植以青松。
美术报:
孙:
▲海南万华·江东麓岛
滕尼斯曾经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
因此我们在一些设计中采取了“前置型设计”的方式,通过采访、调研和会议沟通,让使用者参与进我们的设计规划,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更使得设计师有机会引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让使用者能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现自组织建设,化解绝缘体,形成共同体。
▲海南万华·江东麓岛
项目位于海南海口江东新区,建筑主体是一座覆土建筑的美术馆,整体调性以现代和极简艺术为主。
美术报:
孙:
不断发展的技术将人从具体场所的时空中释放出来,“屏“正在成为现实与虚拟时空之间的连接通道。
▲广州亚运城
▲列车新城
美术报:
孙:
▲二沙岛艺术公园
而国外,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和东京中城都是一些可以打卡的所在,我认为这都是设计师向自然学习的一个设计成果,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水系是如何和土地进行交互的,是如何孕育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的。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2022年12月1日-4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数字艺术
公共艺术/当代雕塑
装置艺术/美陈
建筑与环境艺术
美学空间
五大展区与您再相约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官方联系人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