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规划及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
经历几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后,今天从点到面的思考政策之际,应该聚焦于如何转化为有效、持续性的运作机制并融入到整个城市发展的体系中,以及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引发公私部门的合作及调动民间参与的策略等。
由此,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推出PAF专栏之全球公共艺术政策,希望能够让我们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以及艺术行业从业者对国内外的公共艺术政策的详情以及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所做的调整有个系统的认知,从而为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参考。
前两期,我们分别从美国和法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出发,总结他们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及其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和更新做法。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公共艺术政策·美国篇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公共艺术政策·法国篇
本期,我们将系统的了解西班牙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艺术城市理念,源于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
1820年以前,巴塞罗那是一个缺少公共空间(广场、公园等)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更是凤毛麟角。
但如今的巴塞罗那城市被称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
那么,巴塞罗那是如何促成这座城市通过公共艺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19世纪初期的巴塞罗那,城市规划混乱,卫生条件恶劣,黄热病与霍乱在城市之中肆虐。
1855年,西班牙建筑师塞尔达(Cerdá)为了解决巴塞罗那拥挤的居住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和高犯罪率带来的高死亡率问题,提出了“塞尔达规划”:
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对比图
上图为现如今巴塞罗那城市布局
下图为十八世纪手绘版全城
在塞尔达最初的规划中,城市的基础结构是一个个被切去四个角的正方形单元,每个单元每侧长度约为113米,切角长15米(塞尔达认为未来主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切角可以方便电车和汽车转弯。
塞尔达的设计为巴塞罗那的大多数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公共空间,有效减少了大量人流的聚集与交叉,同时提高了城市的通风效率,为卫生条件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迎接1888年巴塞罗那市第一次举办万国博览会,巴塞罗那加快了城市美化的步伐,并于1880年巴塞罗那通过“裴塞拉案”(Proyecto Baixeras),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指出建筑具有政治利益,所有的公共建筑物具有国家(地方)形象,让民众欣喜,让商业兴隆,让人民以它的国家(地方)形象为荣。
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城市注重地方形象,开始大量从事文化建设,其中重要手段就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而衍生出来的文化政策相继出笼。
建筑师埃里奥•毕纽恩、阿尔伯特•维阿普拉纳与雕塑家约瑟•维拉德马特合作的共和国广场,是为纪念1931年成立第二共和国而建的。
高迪《巴特罗之家》
巴特罗之家(1904—1906)由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设计。
高迪《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坐落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区里,米拉之家的拱顶,呈现抛物线或悬链线的形状,也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米拉公寓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此后1929年第二次举办万国博览会等大事件持续推动公共艺术建设,公共艺术范围增加到建筑物外面的公共空间,巴塞罗那从一座没有广场的城市,演变到今天被称作“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用公共艺术成功打造了世界一流城市品牌。
1980年,巴塞罗那开始大规模城市更新,以“城市针灸法” 作为主要策略,以街道、广场和公园等小型公共空间为主要提升目标,见缝插绿、见缝插花,提出了“通过雕塑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战略。
巴塞罗那公共艺术规划地图 1986-1992
Roy Lichtenstein《巴塞罗那的脸》
Fernando Botero《一只肥猫》
Javier Mariscal《虾》
Rebecca Horn《受伤之星》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举办之际,巴塞罗那借势进一步加快公共艺术的建设,完成100个区域的提升改造,借助文化艺术实现了良好的城市形象营销。
街道上艺术装饰的建筑
广场的艺术铺装
公共艺术是打造美丽城市的重要途径,弘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适应城市转型的重要方法,优化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
PAF全球公共艺术政策专栏希望通过对多个国家的公共艺术规划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梳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确立提供参考性案例;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2022年12月1日-4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数字艺术
公共艺术/当代雕塑
装置艺术/美陈
建筑与环境艺术
美学空间
五大展区与您再相约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早鸟票购买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官方联系人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