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每到下半年,各类型的艺术展便是艺术行业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个话题既代表了行业发展的现状:或交易繁荣、或平淡,也可能是不达预期,当然,更展示了艺术从业者对于艺术行业的关注和期许。
如果说一个专业博览会是对艺术家市场反响的检索,是一场让艺术家感到忐忑又期待的旅途,那么疫情、国际局势、经济发展等关键词,无疑将这种忐忑进一步大写加粗。
任何时候,盲目乐观可能导向错误的结论,但一味地焦虑肯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疫情进入第三年,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大家也都开始积极求变,艺术行业同样也是如此。
面对当下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环境,作为艺术博览会来说,我们也许无法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相信“兼听则明”,多听听行业从业者的看法和思考,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因此,我们将与几位艺术行业的从业者简单聊了聊。他们分别是艺术行业资深的从业者如方园雕塑创始人罗雪春、广东建艺设计研究院创始人黄大中、另一个美术馆馆长加号。
这份问答不是一篇“行业指南”,也不能就相关问题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
但每位从业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做出的诚恳回答,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方园雕塑创始人 艺术总监
中国资深环境艺术师
雕塑艺术家

▲《顺流》茶几、椅 方园雕塑
罗:我是1984年进入艺术行业。
PAF:和当年入行相比,您觉得行业现在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罗:客户群体的变化:最早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客户群体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到了2000年以后房地产开始占据整个市场,以房地产需求为主的雕塑大量盛行。到了疫情开始,也是房地产开始走下坡路的这几年,优质企业打造园区文化经济开始盛行。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PAF:疫情三年,就您所见,行业遭遇的最大冲击是什么?罗:当然是大环境经济不乐观,我们雕塑行业本来就不是解决刚需的,而是精神层面的,很容易在大环境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被取消或者搁置,我们的客户比如房地产企业,现在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去,怎么可能会投入资金来做形象工程,所以目前大环境经济萧条是巨大考验。

▲《负重前行》 76x23x50cm 铸铜 2020 方园雕塑
PAF:您觉得,疫情是否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思考和机会?是什么?罗:当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疫情带给我们很多麻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但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机会。我们很多同行企业,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都倒闭了,但有些企业都学会了抱团取暖,跟兄弟单位达成战略联盟,甚至跟很多跨行业的企业合作,公司的业绩不降反升。很多企业利用疫情这种恶劣的大环境,把企业的内部管理做的更精细、更专业,练好内功,同时在开拓市场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也加入视频、直播等线上模式。PAF:您对行业未来 5 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吗? 为什么?罗:我对行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乐观的,在我们人类进入到了现在人工智能的年代,只有创意、思想是不可替代的。我们雕塑行业就是典型的文化艺术产业,这也是国家这几年扶持和推进的重点,这条赛道是没错的。

▲《逾跃》 85x40x90cm 不锈钢 2012 方园雕塑
NO2

广东建艺公共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

▲《同心子》广州南沙科创中心主体艺术装置 2021年-2022年
黄:2014年
PAF:和当年入行相比,您觉得行业现在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黄:从业务角度:市政项目业务相对减少;地产板块业务由5年前开始下降,直到2021-2022下降到最低;商业项目相对增加,特别是文旅项目乡村振新项目逐步增加。
从行业内容角度:由传统型雕塑装置逐步拓展为声,光,电,动态综合型公共艺术。PAF:疫情三年,就您所见,行业遭遇的最大冲击是什么?黄: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公共艺术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业务快速下降,工程款更加难收。

▲《英雄广场主体雕塑》无锡九里仓轻文旅街区声,光,机械动态主题公共艺术系列
PAF:您觉得,疫情是否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思考和机会?是什么?黄:疫情三年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正面思考和新机会新挑战,比如:
1-传统型雕塑将慢慢受到市场淘汰,从而让从业者思考公共艺术现在与未来的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现在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声、光、电、动态等互动交互综合型公共艺术;未来在这块基础上应该会是结合虚拟、数字化、科技等综合互动交互综合型公共艺术。2-公共艺术从业者及公司会越来越专业,规范化;从业者不再追求自身规模“大”从而求“小而精”及更加的“专业化”。公共艺术从“单项型”转向“多项型和综合型”,即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不是传统的由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工厂完成,而是由一个综合能力强的公司来承接,最后是由多家不同专业的公司或工厂综合型完成。PAF:您对行业未来 5 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吗? 为什么?黄: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一定是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不悲观,我们团队会认真勇敢的面对行业未来 5 年的发展和挑战。

▲《大梦》时代全球创客小镇TIC艺术中心艺术装置 2021年
NO3

另一个美术馆馆长

▲另一个美术馆(正在施工中)
加:2008年美院毕业后一直就在艺术行业工作,当时是以观念和艺术摄影为主,到了2016年正式开始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美术馆运营和管理一直在我的工作计划之内。
PAF:和当年入行相比,您觉得行业现在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加:首先肯定是波及整个行业和生态的疫情,这个变数影响了艺术力量的积极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艺术创作者、从业者的信心。其次,整个社会场域的变化速度远超前几年,这里面包括技术的革新、消费的升级、互联网和全球化等等,这些变革一方面为艺术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但同时意识与价值观的冲突也在加剧,消费者作为见的更多、要求更高的“视觉动物”,他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PAF:疫情三年,就您所见,行业遭遇的最大冲击是什么?加:最大的冲击应该是体验经济层面。就目前来说,艺术对多数人来说还不是必需品,艺术在推动的过程中,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美术馆、艺术馆为例,这种以真实体验和面对面交流为优势的场所因为疫情面临着限流甚至是停摆,原本的线下体验优势就成了劣势。

▲另一个美术馆(正在施工中)
PAF:您觉得,疫情是否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思考和机会?是什么?加:疫情曾经像是一个暂停键,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冷静期,让艺术的从业者能够有机会真正静下来去思考前路和方向。换个角度来讲,疫情更像是我们在攀登艺术之巅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坡点和洼地,要想攀登到巅峰,是必须经历并战胜不同的洼地。实际上,每一种新“形态”的出现,在一开始总是会被质疑、难以接受,但不管过程会有怎样的曲折和变化,人类天生的超强适应性慢慢的就会调整和适应。
就当下来说,疫情已经逐渐变成了客观环境的一种,我们始终要学着去面对、适应、对抗和越过,而不是坐着等待疫情过去。不管疫情与否,作为艺术从业者来说,艺术的使命感和对于艺术的憧憬、信仰应该让我们一路前行并不断试验如何再塑我们的艺术空间,如何面向更多元的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
PAF:您对行业未来 5 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吗? 为什么?加:当然,我一直都坚定的认为艺术这个行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广州,这种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会更大。目前已经出现了艺术季、艺术周等全城范围内的艺术节点,有效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当然艺术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有待加强和提升。整个产业生态比如商场、地产、公共空间等都在以展览、市集、艺术节等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艺术,从而引起大家对生活新的信心……未来五年,艺术的承载形式会更加多样,城市艺术的包容性会更加凸显,城市艺术共同体的概念会逐渐提到日程上,这会是一个机会。

▲另一个美术馆(正在施工中)
PAF:您对“另一个美术馆”是怎样的定位?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加:关于另一个美术馆,我希望它是能够滋养艺术家的平台、孵化综合艺术生态的土壤,是综合艺术生态的载体,是一个能够真正可以触达内心的新形态美术馆,是探索城市文化和艺术包裹商业的试验场。对于这个美术馆,我投放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期待,也希望它能能够真正的成长为艺术行业和商业领域前行的清流。未来,我会集中精力聚焦对高品质内容和产品的打磨上,当然,这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同频共振的真正热爱艺术的群体一起来试验和运作。
此外,艺术生态必须要有商业形态去辅助和推动,如何平衡好专业美术馆与商业形态的关系,实现双向落地、跨界双赢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新模式。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商业包裹艺术,我希望能够从艺术包裹商业的角度出发,去探寻一个“艺术+商业”的新角度,让艺术能够真正融合到商业综合体等空间,留给参与者和观赏者思考、震撼以及真正触动心灵的艺术体验,这会是一种革新,也需要时间。